昭阳新闻

新农村建设呼唤农民的主动性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8-04 11:03  作者:任天能  责任编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昭阳区,已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决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区委书记张绍雄在报告中提出: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受益的农民来说,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来对待和具有怎样的精神,才能与新型农民这个称谓相符合,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当主角,发挥主人翁作用而建设新农村呢?

在乐居乡仁和村,任家院附近四五个社的群众自发捐款、自己投工投劳建一座年久失修而坍塌的大桥,为的是能够让车辆畅通无阻,让苹果、生猪运得出去,把货物拉得进来。群众没有“等、靠、要”的思想,而是把修桥看成是自己的事情,捐款和修桥的积极性很高,仅一天就捐资一万多元。在建桥的过程中,大家自发轮流到工地监督管理。一退休老教师家住城里,但他经常坚守在施工现场,而且还为这几个社往后搞新农村建设提建议,自费请人摄像、搞规划设计;其他人也都把家里的事情放下,整天骑着摩托到处跑,都在为赊水泥、石头、找工匠到处奔波。施工人员、筹备人员、热心而激动看热闹的小孩,在施工现场随着人们的汗水而流动,形成了一道颇为壮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感图。现在,6米宽、两个孔的拱桥终于建成,映入人们眼脸的,不单是一座桥,更是仁和村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愿望,也是村民盼望建设美好家园的一个缩影。

曾有报道说,“农村的贫困,更为根本的是精神贫困。”认为农民已经变得越来越懦弱,失去了最起码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意识,完全没有了自信力,更缺少一种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而我区仁和村任家院附近的的村民恰好具有这种精神品质,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建设新农村的热潮中来。在改善生产条件、建设美好家园上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也正是这种主动性,仁和村目前才有了生猪产业和享有盛誉的苹果。

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作性来自于哪里,不衍生于“等、靠、要”的思想,也不附于口号似的表层,农民的精神成长是来自于农民自身内部,只能依靠农民自己,依靠农民自身组织的成长,方能重建精神家园。所以,新乡村建设工作就要从如何让农民个体生长出自信和如何让农民组织起来这两方面着手。除了政府和各方面的投入和扶持外,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磨就一种积极进取、能战胜困难的坚韧品质。只要有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精神才能从中诞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明确了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但并不等于农村的公共事业应该完全由政府承担,新农村建设是由国家来建设。毫无疑问,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政府应该是投资的主体,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农民自己的美好家园,而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国家,推给政府,广大农民要在其中发挥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发展、推进。相信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在区委政府以及各乡镇、村社组织的正确引导下,逐渐会有仁和村民的那种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力量巨大地推向前进。

(任天能)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