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耕耘一片土地,拥有整个春天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6-19 11:47  作者:杨琼  责任编辑:

 

一首诗,一幅画,一节音符,如果不能留在记忆里打动心灵,便是没有生命的;一片土地,一种耕耘,一粒种子,如果不能给人欢笑和希望,便不能显示春天的魅力。刘家顺是昭阳区太平办事处一名普通的农科人员,他用自己平凡的劳动,让许许多多在土地上耕耘的人拥有了春天,也让自己的行程,走出了生命的美丽。

1991年,刘家顺从昭通农校毕业后分配到现在的太平办事处农科站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成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农科人员,帮助农民探索科技致富之路。2002年,针对台平地处城郊、人多地少的实际,当时的乡党委政府决定把大棚蔬菜种植当作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头戏之一来发展。在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关心下,担任农科站长的刘家顺带领农科站两名同志用工资担保贷款15万元,建起了占地5400平方米、拥有18个钢架大棚的太平乡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园。引进了水果黄瓜、礼品西瓜、七彩椒、樱桃番茄等40多个优质蔬菜新品种在示范园内示范试种,筛选出了12个适合当地大棚栽种的优质高产品种,当年,示范园单季亩产值9158元,纯收入6169元,创造了大棚年亩产值23619元、纯收入17434元的高效栽培模式。党委政府决心在太平9社、13社引导群众发展大棚蔬菜,技术辅导、品种引进、科技培训等具体工作就落到了刘家顺和同事们的身上。

当地的群众大多数思想观念落后,种惯了包谷洋芋的村民们当初看见刘家顺他们在示范园内种西瓜、番茄还有些不以为然甚至嘲笑。看见示范园内的东西的确能卖钱,有的群众心动了,就向刘家顺打听,刘家顺就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讲大棚种植的好处,要如何管理等,有部分村民也学着干。但是,当乡里面准备在大多数群众中推广时,因为涉及土地调整,加之怕担风险,大棚发展工作困难重重。刘家顺和乡里的干部一道,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尽管有很多阻力,57户农户的134个大棚还是建起来了。刘家顺几乎天天呆在大棚内,指导农户选品种,教他们管理,开展了100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太平9社的农户段天国,开始不愿建大棚,2004年,勉强建了一个后,刘家顺主动在技术上、管理上帮助他,当年,段天国家大棚内的礼品西瓜最先上市,16个西瓜卖了134元钱,这让段天国开了眼界,也相信了科技。现在,段天国建了3个大棚,年收入在1.6万元左右。水塘坝村的村民毛朝学,因为媳妇娘家在太平村,听说了刘家顺帮助大家搞的大棚很能赚钱,连运输也不搞了,2004年,向刘家顺拜师学艺,建了两个大棚,种上了水果番茄,在刘家顺的指导下,番茄获得了大丰收,单季亩产上万元。两年时间,毛朝学相继建起了8个大棚,刘家顺指导他引种了水果黄瓜、礼品西瓜等,原本对种植业一窍不通的毛朝学在刘家顺等农科人员的帮助下,现在成为了新品种示范大户。今年,毛朝学的大棚又是瓜果飘香,一派丰收景象,谈起自己的60个西瓜卖了600元钱,乐呵呵的毛朝学连声感谢刘家顺,不停的要请刘家顺尝一尝自己的西瓜。

现在,太平的大棚已初具规模,为了帮助群众节约土地,节约成本,刘家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带领农科站的同志建起了两个节能日光温室,统一育苗,统一管理,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减少了农户的种植风险。刘家顺告诉记者,平常工作在基层,和农民接触较多,感觉农也要实现产业化发展离不开科技,农民种地太需要农科人员的帮助了。每当看见农民因为不懂科技,不懂得怎样种,种什么,不能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潜能的时候,刘家顺心里有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所以,这些年,刘家顺都是早出晚归,往返于家和农民的大棚之间,只要农户找到他,他都一一细心讲解。常年在田间地头,刘家顺对家的照顾就少得多。但是,正是他的付出,让更多的家庭看到了土地的希望,得到了土地的回馈,让那些风吹日晒的脸上有了欢笑。如今,太平村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的亩产值达到12000元,纯收入超过万元,是传统种植的5倍以上,据统计, 从2002年至今,学到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农民累计增加经济收入500余万元。

因为工作贡献大,刘家顺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农业系统先进个人,去年5月,被市总工会授予“云岭优秀职工”荣誉称号,同年12月,被省政府授予“科技兴乡贡献奖”;今年“五一”期间,被省总工会评为“云岭优秀职工”,授予了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刘家顺凭着自己的责任和良知,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者,奉献者,他在田间地头的忙碌,他在实验地里的艰辛,他的汗水和心血,让他无愧于这些荣誉,因为他让需要帮助的人们获得了春天。

图为刘家顺在大棚内指导农户。

(杨琼  文/图)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