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春潮带雨晚来急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6-04-07 11:21  作者:道荣 樊华 永坤  责任编辑:

 

炎山全乡分为江边河谷、二半环山区、高二半环山区等三种气候特征,海拔高度在499-2650米之间,古谚云:“隔山分阴阳,十里不同天”,立体气候十分明显。这种独特的金江河谷气候,物种分布广泛,经济构成多元化的优势,加之蜡虫在炎山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是一项很有潜力的优势资源。为此,炎山乡党委和政府充分发挥气候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打破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蜡虫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因地制宜构建蜡虫之乡,努力造福一方百姓。

炎山蜡虫种植历史悠久,曾经形成“虫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炎山的“虫会”早已不再有旧时的热闹景象。

这些年来,炎山乡领导班子换了,但发展蜡虫产业的思想一直未变,蜡虫之乡的构想正稳步推进。由于女贞树3年后才能挂虫,而在耕地中实施大规模种植后,当地农民无法再种植诸如像玉米等类的高杆作物,农民的粮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许多农民流露出了这种担忧,尤其是在大规模种植女贞树后,农民的粮食无法得到保障。热情背后是两难,退耕还林是方向,2003年3月,炎山乡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机遇,把适宜蜡虫生长的地块栽种女贞树纳入退耕还林之列,以解决农民的粮食补给,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女贞树(当地群众称蜡虫树)的积极性,结合昭阳区委、区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炎山乡所退耕的1800亩耕地,全部种植女贞树,每亩设计种植110株,共种植了20余万株,加上原有零星分布的女贞树,炎山乡的蜡虫树已初具规模。如今,退耕的1800亩蜡虫树已有300亩左右开始上虫,产量约750千克,全乡蜡虫产量将在9000千克左右。

当然,在构建蜡虫之乡、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也有阻力,当地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以农作物种植为中心的传统心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构建蜡虫之乡”的不和谐音符。党委和政府力求让行政行为和农户的意愿、行为达到高度一致,使“蜡虫之乡”的建设目标得以真正实现,确保农民增产增收。他们加强和云南省昆明市的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的合作,并邀请省昆虫院的专家在炎山乡研究蜡虫多年,并达成了一些意向性协议。炎山乡还争取与省昆虫院合作、加大了在炎山的投入,专家们深入村社进行科学指导,扎根田间地角搞科研,帮助炎山乡描画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的宏伟蓝图。也为炎山的蜡虫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让四季常青的女贞树保持水土平衡,达到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合力培育了炎山的蜡虫经济。

经过几年的实践,炎山蜡虫产业得到了逐步的恢复,各地“虫商”又纷纷回到了炎山,而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乡党委政府也逐步把政府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宏观引导,把蜡虫产业的发展交由市场调节,通过经济杠杆的作用,充分保证供求双方的利益,力求达到“双赢”;他们争取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支持,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扶贫的力度,适时开展必要的蜡虫种植技术培训,使蜡虫产业健康发展起来,真正成为了农民增产增收的优势产业。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炎山乡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退耕还林的1800亩的蜡虫树已有300余亩投产;炎山近3000亩蜡虫树将产出9吨多的蜡虫,将为炎山乡带来一个蜡虫丰收的好年景,也将给农民带来不少的实惠。即将到来的立夏时节,来自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虫商”又将云集炎山,开一个热热闹闹、盛况空前的“虫会”呢。

经过全乡干部职工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炎山农民真正的富裕起来的日子不会遥远了,炎山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景也一定会明媚无比。

(道荣樊华永坤)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