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阳新闻

为树根插上翅膀

来源:昭阳信息网  更新时间:2005-11-28 16:02  作者:赵磊明  责任编辑: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自然在泥土里创造的树根同地面上的景物一样,同样蕴藏着生命的活力。赋予枯死的树根新的生命,为它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就能使其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任习忠,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的孩子,从树根中发现了美。在多年孜孜不倦的对美的追求中,在为树根插上飞翔的翅膀中,解决了温饱,改变了命运,成就了事业。

任习忠出生在洒渔乡联合村一个名叫高山寨的村庄,那里山高坡陡,灌木丛生。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让那里的群众几代人奋斗也难以摆脱贫穷的纠缠。由于贫穷,任习忠到14岁时,才有机会读到小学三年级,他一边读书,一边还要帮助父母干农活。在一次上山劳动中,他挖到了一个青钢木的树根,树根奇特的造型,流畅的纹理让他狂喜。回到家,他找了一片钢锯片磨成小刀,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用小刀诠释着他对艺术、对美的理解。通过半个多月断断续续的工作,一件母子相依的根艺作品完成了。他对自己的第一件作品爱不释手,经常带在身上把玩。一次,有人看见了,出18元钱从他手里买了去。此后,他更迷恋根艺了,经常到山上寻找材料,去感受大地山川的美。为此,也挨了不少极力反对他搞根雕的父亲的打骂。

由于家庭的贫穷,读完小学4年级,任习忠失学了。失学是他人生的一大不幸,也是他人生的一大幸运。他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喜爱的根艺了。白天上山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雕刻,干燥、去皮、打磨、上色,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在雕刻中找到了快乐。他创作的作品或出售、或送人,得到者都十分喜爱。他还找来有关根艺方面的书籍潜心苦读,从书本上学习根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制作水平、理论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根艺,他结识了搞根艺奇石的沈学健、贺茂宇等昭通名家,同他们成了朋友,在沈学健、贺茂宇等人的指导帮助下,技艺越来越高。

任习忠似乎对美有着特殊的感悟能力、发现能力。别人眼中作烧柴的东西,在他眼中却隐藏着美,隐藏着商机。1999年的一天,他从地里劳动回来,在村子里一户乡亲的柴堆上看中了一个树疙瘩,他找到柴主人,提出用柴交换。那个乡亲知道他的爱好,主动送给了他。他以审美的眼光和超脱的艺术构思,因势象形,随材达意,将树根制作成了“昆明”两个字,装饰在一块小黑板上,作品中的两个字笔力雄健、流畅,天趣盎然。在1999年6月参加云南省第二届根艺石艺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了银奖。评委们告诉他,要不是作品用小黑板作背景不够完美的话,那两个字是可以获得一等奖的。初次参赛就获奖,更坚定了他从事根艺的信心。

2001年5月,任习忠得到朋友们的帮助,他在建设北路的花鸟市场租了三间房子,干起了专业从事加工、制作、出售根艺奇石的工作,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他对根雕艺术的理解、创造,他的精湛技艺,得到了专家和众多艺术爱好者的肯定。几年来制作出了上千件作品,部分作品参加了国家、省、市、区举办的展出,都获得了好评。作品《昆明》在2003年12月荣获了全国名家根雕艺术精品邀请赛金奖。《牧归》、《攒学费》、《腾龙》等众多作品参加了黄连河首届奇石展、昭通市首届奇石根艺精品展等。由于他诚实守信,聪慧过人,能将一件不起眼的素材,通过加工变成颇有意韵、耐人寻味的艺术品,很多顾客的拿材料去找他加工,他的生意越做越好。去年除去房租、生活等开销,还节余了1万多元。

任习忠认为根艺讲究顺其自然,“七分天成,三分人工”。他说昭通气候特殊,树种繁多,从事根艺有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利用枯死的树根制作根艺作品,将本该化成灰烬的东西加工成艺术作品,一个根就能换成几百甚至上千斤煤炭,于人于己都大有好处。他很遗憾地说,书读得太少了,以后要不断的多读些书,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指点,愿与更多的人交流。

熟话说:“行行出状元”。任习忠有了根艺这“一技之长”,摆脱了大山的束缚,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祝愿他在根艺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好的成绩。

(赵磊明   文/图)

(图为任习忠正在加工根艺作品)

 

 

 

微信扫一扫查看

扫一扫手机查看